古韵弄堂
黎里镇至今保留弄堂115条,其中暗弄90条,明弄25条,超过百米的11条,有明暗并列的双弄,有两条暗弄相并的双弄,更有子母弄和三岔式的弄中弄,堪称江南古镇之最。
李厅弄
李厅弄位于浒泾街,长135.7米,宽1.25米,是黎里最长的暗弄,清代这里是黎里第三家大姓李家的住宅。据李海珉先生所著《古镇黎里》一书载:其中第三进原名“传经堂”,同治年间改为“易安堂”,至晚清将“易安堂”改成书场,即“易安书场”,是全镇著名书场,俗称李厅,李厅弄因此得名。
庙桥弄
庙桥弄是曲弄堂,曲径幽深,站在弄口是看不见弄尾的,好奇心总会带你走进来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。弄里黑瓦白墙青砖,看上去非常整洁一致,站那拍照,都是美美的。庙桥弄一头连着周
宫
傅祠,一头连着庙桥。先游周宫傅祠,再穿庙桥弄,最后走庙桥,三处景点,处处是美景!
老蒯家弄
黎里的第四大姓“蒯”,本出湖北襄阳。明代晚期,蒯氏的一支来到黎里镇定居,繁衍到清乾隆时期,排进了黎里八大姓之中。黎里蒯氏最早安居在浒泾桥东侧,那条蒯家弄,习惯上称为“老蒯家弄”。家大业大,子孙繁衍,清代派生出了南蒯家弄、新蒯家弄,民国年间在黎里横街开辟了一条南栅蒯家弄。四条蒯家弄,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。
周赐福弄
周赐福弄的得名源于周元理。直隶总督、工部尚书周元理(1705-1782)为官36年,兢兢业业,两袖清风,深得乾隆信任。因为乾隆挽留,周元理古稀之后,还留任了6年。乾隆赐周元理黄马褂与上方珍物,准许紫禁城骑马上朝,特别是每年腊月初一,连续13年赐予御笔所书的“福”字,乾隆四十五年,周家将新建的住宅命名为赐福堂,故而这条弄堂也就被称为周赐福弄。
中丁家弄
中丁家弄东边有一幢西式洋楼,由中国第一代影星殷明珠所建。殷明珠(1904-1989),自小就读于黎里镇洋学堂民立小学,活泼开朗,思想激进。17岁那年父亲早逝,她随母亲移居上海,遇上但杜宇,拍摄了第一部爱情片《海誓》,从此跃上影坛。1925年,她为了却父亲遗愿,回家乡购置了夏家桥北三进旧屋,第一进五开间二层小楼维持原貌,后二进改建成黎里第一座红色洋楼,宽宽的庭院内一条气派的石板甬道,两边广植名花佳树。那时,洋楼内每天都有来自天涯海角的高朋,为小镇带来了一股股新风。
东西邱家弄
黎里邱家有东西两条弄堂,东邱家弄又称哺坊弄。两条邱家弄贯通了两个三开间四进深的方阵。内中建有德芬堂和敬承堂一对双厅。这双厅,梁架用料厚实,履盆青石柱础,颇有明代风格,是乾隆年间邱玉麟利用明代永乐旧宅翻建的。邱玉麟是布政使司理问,从六品,按照官阶门面只能三开间。于是邱氏将门面打理成东西两个三开间,中间加个墙门间,乍一看去,俨然气派的七开间门面。
新蒯家弄
新蒯家弄是黎里第四大姓蒯家第二大建筑群落。第三进正厅取名树滋堂。此堂高大轩敞,左右两边辟有夹厢,那是相亲的绝妙场所。此堂又是演说评弹的书场,其他书但说无妨,只不准说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。新蒯家弄第三代蒯贺荪,为官期间林则徐看好他,为他题写了“求是斋”三字匾额,古稀之年任浙江按察使,可为了杨乃武一案不得善终。新蒯家弄是黎里少有的“非”字型弄堂,弄西为蒯家,弄东是蒯贺荪女婿张曜家。张曜军功出身,最后任山东巡抚兼帮办水军事务,由于官场倾轧,张引退回黎,在弄东最后一进建了一座船厅,名退一步处。
鸿寿弄
鸿寿弄是黎里第一大姓周家第二大建筑群落。康熙年间,由周星、周王图父子购置元明老宅,整修翻建的一座纵深七进的气派豪宅,后又续建至九进。第三进是一座明代平厅,整修后取名鸿寿堂,此厅十多个楠木柱础,至今依然散发着明式建筑的浓重气息。其他各进一一翻建,第五进楼厅取名洛雅草堂,特邀嘉庆七年状元吴廷琛手书“洛雅草堂”四字。此堂走廊拐角处,留有一口元代古井,那是古代的冰箱。目前,除第三进与第五进外,第一二进业已改建,第四与第六进基本保留。
主页
在线预订
智游黎里
在线投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