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建风华

全真道院石柱

  宋咸淳元年(公元1265年),黎里修建了全真道院,68年以后,增建棂星门,目前保留下来的棂星门石柱东侧,刻有:“癸酉至顺闰三月吉日”,“干缘蒋达胜,工匠韩文显立”等文字, 癸酉至顺,是公元1333年,这是黎里有明确纪年的古建筑遗存。


邱宅德芬堂•敬承堂

  黎里邱宅德芬堂•敬承堂初建于明永乐年间乾隆廿三年(1758),房主邱玉麟(1725-1760)进行了翻建,其中第二进双厅,东为德芬堂、西为敬承堂,现已列为区文控单位。

  “德芬”喻祖上德行高洁,“敬承”喻后辈继承前辈清芬,德芬堂前砖雕门楼上刻有“源宗渭水”指其为姜太公后裔,引以为傲,敬承堂前砖雕门楼上刻有“文雅希范”。


汝氏雕砖门楼

  汝氏始祖汝德远,南宋建炎初年(1127年)追随赵宋南渡,定居江西省,传至汝尚质(1276-1364年)。延佑元年(1314年),汝尚质带领全家迁居黎里。汝尚质豪爽质朴,心胸宽广,急公好义,常常为乡亲排难解忧,如乡里有急难,尚质每每挺身而出,慨然承担,他的这种美德在汝家一代代传承了下来。
  作为黎里的始祖,汝尚质有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八字真言,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谨记不忘。
  尚质以后的第二、三代,继承祖上读书之风,由于处于元代统治之下,他们饱读诗书只是为了自娱。汝尚质之后的第四代,人丁兴旺,家大业大。仅由汝尚质正宗嫡传就有“文”字辈兄弟四人,这时朱明王朝建立,年岁稍小的三弟、四弟分别由科举而成为邑庠生和禀膳生员。汝氏第五代,有冕、暠、昊、旻、晟、昂堂兄弟六人,他们都考过科举,多半进学成为秀才,其中汝暠官居南京城兵马正指挥司。汝氏的子孙,都秉承着急公好义的渊源家风,外出为官的都克己奉公,乐于造福一方,在黎里家居的,乐于为邻里百姓做善事。
  汝家最早居住地在黎里镇上岸的楼下浜至汝家湾堂弄一段。汝氏大院历经沧桑,其院楼已经坍塌损坏,但雕砖门楼可见其雕刻的精美。

彭宅

  彭宅,晚清和民国早期(1935年)的建筑结合群,第三进西侧有一口宋井。暗弄中有台阶,所以采光特别周全,既有花窗、天窗和,还有放置油灯的灯龛。建筑本体四至范围:南立面宽12.6米,北墙宽9米,东墙长38.9米,西墙长31.6米,保护面积463.86平方米。

沈宅鸳鸯厅

  鸳鸯厅是花厅的一种,一厅分为南北两个独立成局的厅,中间脊柱落地,脊柱间用屏风、地罩等分隔开来,多数鸳鸯厅的梁架制作,一半扁作,一半圆作,艺术地作出区别。黎里沈宅就有一座颇有特色的鸳鸯厅,宽敞明亮,装饰讲究。整个厅堂八大间,厅中央的脊柱用地罩、折板隔成南北两厅,配以花木、盆景、字画等装饰,南厅适宜冬季,北厅主要用于夏季。

王宅

  王宅,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,建于清道光年间,三开间四进,教育家王倪寿芝故居其木雕极具特色。暗弄中间开有天窗。建筑本体四至范围:南立面宽11.2米,北墙宽12米,东西墙均长47.4米,保护面积554平方米。

闻诗堂

  闻诗堂,位于镇西北岸,建于清道光年间,三开间厅堂,殷寿彭、殷寿臻兄弟居住。殷寿彭,道光22年(1842年)二甲一名进士,传为同治帝师。殷寿臻,道光24年进士,授编修之职。黎里的殷家因为兄弟二人苦读诗书,终得进士,将厅堂取名“闻诗堂”以铭记苦读发迹之史。
  闻诗堂建筑本体四至范围:南立面与北墙均宽10.4米,东西墙均长10.3米,保护面积107平方米;闻诗堂弄总体保护面积824.28平方米。

中共淞沪地委吴江秘密联络点

  中共淞沪地委吴江联络点旧址在梨花街西王家弄1号、5号。民国29年(1940)9月,党派夏明辉到淀山湖以西开辟工作。翌年初,金佩扬在黎西王家弄口开设“大同”文具店,作为中共秘密联络处,这是淞沪中心县委在吴江开辟的第一个秘密联络点。其后,上级党以此为基点(或中转),领导开展了沪西、浙东和苏吴的抗日斗争与党的其他工作。

五亩园

  五亩园与端本园相临,背靠柳亚子故居。据记载,五亩园虽名为五亩,但实际占地为一十五亩。这是周家府邸的一块园子,如今将打造成为又一个景点。“五亩园”的修复方案在设计中。

毛宅

  黎里古镇上毛宅的走马堂楼为明代建筑。据悉,毛宅最早由毛大亨(约1495~1544)建造了前四进,前厅后堂,第一进平屋作门厅,第二进楼厅作书房,第三进是正厅敦厚堂,是会客议事之所。毛大亨拟定了三个砖雕门楼,第一个“取余成大”,第二个“忠厚传家”,这两个都不加纹饰,第三个“刚经柔史”,上下刻有缠枝花草,左右分别是耕与读的人物浮雕,第四进楼房作卧室。

  目前毛宅正在修复中,2015年11月16日,记者在现场看到,“忠厚传家”的砖雕已经恢复,这是一个家族的家风。据记载,毛家虽然没有被列入黎里八大姓氏,但也是人才辈出。毛宅所在的毛家弄长80余米,明代走出了4位进士、多位举人。
  毛宅共有两座楼房,都有五排立柱,每根立柱都是整根圆木,自下而上,直通楼顶。南边三排的南檐柱、外金柱和内金柱统一向北倾斜七至八度,北边两排的北檐柱与外金柱一律向南倾斜七至八度,整个走马堂楼的框架结构呈“梯形”,犹如多架梯子,牢牢地向中间紧靠,设计精妙,别出心裁。

  毛宅已被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,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,2015年春,黎里古保委请来了吴中区的几位老木匠前来整修。根据老木匠们的观察,毛宅第一进门厅本来是平房,在清代翻建成了楼房,估计是租赁给他人开设店铺的;第二进、第三进还有第六进下房,也都翻建过;唯独四、五两进走马堂楼保持原貌。

洛雅草堂

  洛雅草堂本是元代建筑,至今正屋东南角廊下,还保留着一口元代的古井。嘉庆年间洛雅草堂由周芝沅改建,曾请苏州嘉庆七年状元吴廷琛题写“洛雅草堂”匾,此匾额至今还在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地上有12个木鼓墩柱础承托着木柱。这些木础距今已有五、六百年时间了,但至今仍完好无损,这在空气颇为潮湿的江南水乡真是一个奇迹。

  这些木础,为楠木所制,呈圆台形,下面是一块四方形的青石,青石上刻有阴槽,木鼓墩正好嵌在里面。1997年和1999年,南京和北京的古建筑专家到黎里,专门考察鸿寿堂的木鼓墩,给予颇高评价。
  据悉,木鼓墩的制作有一套严格操作规程。选用干燥木材,雕成粗坯。用上好白油(桐油的一种),用文火慢慢煎煮,等白油沸腾时放入硬木,全部沉入白油,待等木质的纹理吸足了白油,取出来进一步加工成鼓墩形。

鸿寿堂

 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,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浒泾街鸿寿弄3号,为明代建筑,原为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之从弟周王图(字文河,为贡生,工诗文,著有《写心集》、《涤砚斋诗草》)的旧宅,共有7进,现存5进。

  鸿寿堂在第三进,为一平厅,三开间,建筑面积171平方米。据镇志记载,鸿寿堂的其他几进,都是周氏新建或翻建的,而第三进鸿寿堂没有明确是否翻建过。
  1981年黎里镇进行文物普查,特邀南京博物院古建筑专家前来进行鉴定。专家们从屋檐、梁架以及“加官翅”和云状堆砌之雕花等等饰物,综合考察后认定鸿寿堂属于明代中期建筑。

退一步处

  退一步处,是清末爱国将领张曜的故居。为什么会起这么独特的名字呢?


  迷途知返的“阿牛”,寓居黎里
  张曜,乳名阿牛。少时的他,常常与伙伴们扳跟头,不喜读书。父母便将他送到了文化名镇黎里,让姑父蒯贺荪调教。后来,幡然悔悟、发奋进取的张曜来到了河南固始县,在蒯贺荪的帮助下,投身团练,脱颖而出,青云直上。蒯贺荪十分欣赏张曜的军事才能,便将女儿凤仙许配给张曜。二人在黎里完婚。在凤仙夫人的教导下,张曜逐渐文理斐然,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。
  《黎里续志》记载:“(张)曜工诗、善画、兼通六法,……著有《河声岳色楼集》。”
  同治五年,张曜在黎里镇新蒯家弄底建造了一座船厅,自书一匾额“退一步处”,有归乡退隐之意。每天与众亲友喝酒吟诗,儒雅倜傥,与离开黎里时的阿牛,判若两人。
  英勇善战的将领,鞠躬尽瘁
  然而,本想在静谧的江南小镇上就此安居的张曜,却适逢清末年间内忧外患。怀着一颗报国之心,张曜再次出仕,跟随左宗棠征战边疆。
  一腔热血的张曜,身先士卒,策应前敌,及时善后,在收复新疆,巩固并建设西北边陲的阶段,立下了赫赫功勋。左宗棠称张曜“器识宏远”“文武兼资”。在抗击沙俄时,张曜又屡立战功,终成著名的爱国将领。
  张曜善于带兵打仗,中年后又善于书法、丹青和诗词,更可贵的是,他还善于治水。为了治河,张曜几乎天天在河提上踏勘,每到紧要关头,昼夜不息。光绪十七年,张曜在河提上操劳过度,监工时“疽发于背”,不治身亡。
  黎里“退一步处”,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守护着主人的传奇人生。来黎里,一定要来参观下“退一步处”。来了解那段历史,了解那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爱国将领!

新蒯厅

  蒯厅又叫“树滋堂”,是蒯嘉珍建筑的宅院中的一间正厅。这座厅堂极有特色,外观高大雄伟,十分气派,面积163平方米。这里是相亲的绝妙场所,也是说书的好去处。晚清及民国年间,来此说书的名角儿很多,听客场场爆满。黎里民众习惯上不叫树滋堂,叫“蒯厅”。
  蒯厅正厅三间,两边各有二楼二底厢楼。就而今保存完好的东厢楼来看,楼上有特制的格窗,状如抽屉,因此称“抽屉窗”。厢楼上光线较暗,从抽屉窗望到敞亮的厅堂,清清楚楚,厅堂上的人却无法看到小楼上的动静。
  蒯嘉珍工书善画,妻子钱与龄亦擅书能画。婚后,夫唱妇随,诗词唱酬,绘事相娱。更可贵的是,开明的蒯氏夫妇利用蒯厅的特殊构造,决定为女儿们选择乘龙快婿。大凡有公卿弟子进谒,蒯嘉珍总是热情地与他们品茗叙谈,这时女眷们在抽屉窗后仔细观察,小伙子的身材相貌,神情举止,甚至出言吐语都一清二楚,就这样蒯家的姑娘们一个个都觅得了如意郎君,为她们相夫教子奠定了感情基础。
  这个特殊佳构,也为蒯氏男子相亲提供了方便。每当年节佳日,女眷们当然也要走动走动,那时,与龄夫人带领小姐来到厅堂上,与前来造访的女宾叙谈,蒯家的少爷就在抽屉窗后仔细端详,觅取佳逑。清朝政府规定,士子可以一妻一妾。蒯嘉珍夫妇在儿孙的婚姻方面,订有严格家规,他们认为“娶妻娶德,取妾取色”,男子成家之后应当致力建功立业,不能沉溺于儿女情怀,更不能随便讨小。只有年过不惑,没有儿子,才可以取妾。在封建社会,男女结婚都由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青年自身很难有选择的余地。蒯嘉珍夫妇独辟蹊径,让儿子们选到了中意的妻子,为他们日后奋发找得了贤内助。
  蒯嘉珍夫妇育有三子,他们治家严谨,深信“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,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”,积极延师教育,督促儿子们走科举之路,以安身立命,为国效力。儿子们都很争气,“学而优则仕”,个个都从四书五经起步,踏上了仕途。
  蒯厅的第二个特点,音响效果特别好。厅堂蒙砖密布,屋瓦密集,墙壁平整,梁架椽子用料考究,加工精致,油漆光洁,一堂屏门齐齐整整,关闭后看不出门缝,油漆考究。光线明亮,冬暖而夏凉。空屋子中,高声说话,嗡嗡有回声。晚清年间,苏州一带盛行评弹,由于蒯厅的音响效果,评弹艺人都喜欢到这座厅堂来献艺。
  蒯厅书场布置,与一般茶馆不同。靠厅堂屏门正上方悬挂着“恕不迎送”四字匾额。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特赐给评弹艺人的,评弹艺人不必对听客低三下四地作揖迎送,这对说书人是一种礼遇。匾额下设书坛,高出地面约三个台阶,所占面积不大,上面安放一张半桌,系上桌围。蒯厅邀请的多数是双档小书,半桌直放,说书人上手在左边,下手在右边。桌上放三弦、琵琶、茶壶、醒木、折扇之类的道具。书场中央,竖直安置二排条形长桌,左右两边横放双人长凳,很像“非”字的形状,这些座位处于中心位置,叫“头台”,黎里称为“状元台”,坐这样的位置,说、噱、弹、唱听得清清楚楚,就连说书人的举手投足,眼神表情,一一尽收眼底,一般这是有身价的老听客的专座。四周安排长条靠椅,椅背后特制一长溜雕有圆孔的木板,每个圆孔可以装一个茶杯,购票入场,堂倌就会捧上一杯茶,红茶绿茶任凭听客自点,夏季还有菊花茶供人享用。

李厅

  黎里李厅系区文控单位,建于清康熙年间,其中第三进原名“传经堂”,同治年间改为“易安堂”,至晚清将“易安堂”改成书场,即“易安书场”,上世纪后期,第一进遇火灾被焚,现还能见售票窗口,这次修复工程现已基本完成。

  据《古镇黎里》一书载:黎里八大姓“周、陈、李、蒯、汝、陆、徐、蔡”于嘉庆年间逐渐定型,应乾隆时期李氏出了个李璜,官居南韶连兵备道,故排在笫三。李璜曾组父李元绅始迁黎里,开始由耕织转向经商,家景日益富庶,黎里的儒家传统,读书之风,影响到他们,于是,李元绅让孙儿攻读四书五经,李璜字方玉,乾隆四年(1739)由国学授州同知、捡发淮扬河工,不久晋升为广东南雄府,后又升授为南韶连兵备道。
  李氏故居俗称“李厅”,面宽五开间,纵深八进,东侧备弄长135.7米,为前清代建筑群,始建于清康熙年间,笫三进大厅前的砖雕门楼,上书“康熙癸未仲冬彀立”,后由李璜及其子孙续建翻建,笫六进辟有“岭云书屋”,笫三进大厅原为“传经堂”,李厅也就称为“传经堂”,后因《遍行堂集》事件(注)后,李氏一脉心有不安,同治年间,李氏后裔更堂名为“易安堂”,意为不求富贵,但求平安。晚清,评弹深受民众欢迎,鼎盛时,三里长街上书场多达十余家,“易安堂'也被辟为"易安书场",直至1984年关闭,黎里民众心中”易安书场”=“李厅”。

邱宅

  话说,乾隆年间,有个名叫邱玉麟的官员在自己的旧宅上翻建房屋,按照面积,他可以建造七开间房屋,可是由于他的官职比较小,是布政司理问,相当于布政司的负责人,官职六品。按照等级制度,他就只能建造三开间房屋。聪明的邱玉麟,就将门面打理成东西两个三开间,中间再加一个墙门间。看上去也很气派。整个弄堂都是五进,分别在第二进建造了德芬堂和敬芬堂。他还在屋后将祖上留下的五峰园精心整治,里面有十个景点,玲珑有致,尽显江南园林的优雅美好,但目前五峰园已经不复存在。
  可惜的是邱玉麟在建造好“德”“敬”两个厅堂之后,不幸英年早逝,年仅35岁,留下妻子陈梦严和三子一女。
 在黎里,“陈”在八大姓之中位居第二,丈夫去世后,陈梦严孤儿寡母的煞是可怜,但她并没有因为丈夫的去世而就此沮丧,相反,她振作精神,开始重振家业。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料理得十分妥当。陈梦严她心地善良,信仰佛教,不妄杀生,乐善好施,深得街坊邻居称赞。她还认真教导三个儿子,让三个儿子都考上秀才,有所作为。《黎里志》、《黎里续志》等地方志上都有“三邱”之说。
  雍正年间,朝廷为了避文圣孔子(丘)讳,令丘改成邱,实质上,在古代,邱和丘是相通的,邱家三子都是诗书继世、文采蔚然。
  邱家三子中了秀才之后,没有着急于继续进行乡试以图中举,他们继续饱读诗书,淡泊心情,认真著书。据记载,长子邱冈,著有《徳芬堂诗集》、《集外诗余》、《集外词》各一卷,次子邱璋有《诸花香处诗集》一卷,幼子邱璇有《长春草庐诗》一卷。更令人佩服的是非但三子如此才华横溢,邱璇的妻子吴心香和继妻许宛怀也是清韵雅洁,均有诗集传世。
  如此书香门第,实乃三邱的特色。在三邱的诗词里,充满许多佛学色彩。次子邱璋甚至还去在罗汉寺西边的醒庵里居住,自给自足,耕田种菜,过着田园生活,还自绘了一幅《闭门种菜图》自娱自乐,逍遥自在,更是为了给自己的诗词集增添色彩。这和他们家族的礼佛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邱家三子都很长寿,三人都活过了60岁,在古代,是少有的。这又和他们的对待生活与世无争的心境是分不开的。
  邱家后裔基本都是知识分子,从事教育医学等,都去了别的城市。但东西邱家弄这两条弄堂,德芬堂和敬芬堂这两个厅堂以及三邱的故事,飘满书香,将永远流传在黎里百姓心中,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。

殷明珠故居

  黎里殷明珠可称得上中国第一代女影星,她最早出现在1921年的《海誓》里,她主演的电影近30部,当时她的演技轰动影坛,比胡蝶、阮玲玉还要早很多。拍摄于20年代初的《阎瑞生》、《海誓》和《红粉骷髅》三部电影,是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。同时,它们也被视为中国类型片的雏形——《阎瑞生》是第一部社会剧,《海誓》是爱情片的开端,《红粉骷髅》是侦探片的鼻祖。
  殷明珠的外甥殷元骐先生原为兰州大学博导,甘肃省政协委员、常委,甘肃民盟副主任委员,可其生前十分关心家乡黎里的变化。殷元骐先生的儿子殷健学先生,特别来到黎里准备将几幢殷氏古建筑整修后开办成殷氏故居陈列馆,免费向社会开放。

施家洋房

  施家洋房位于望恩桥附近,这栋红房子是怎么来的呢?故事还得从民国初年说起。


  当时黎里的下丝村有个叫施菊生的小伙儿,因为聪明伶俐、手脚勤快,在拜师学烹调后,练就了一手好厨艺。选料、刀功样样拿得出手。之后他娶妻成家,在黎里横街上开了一家小饭馆。
  因为夫妇俩为人厚道,所以饭馆生意很火。可是施菊生夫妇没有靠山,遭到同行嫉妒,常常有小流氓前来吃白食,时不时还敲诈一笔。没办法,后来饭馆歇业,夫妻俩去了浙江南浔庞家做帮佣。
  庞家掌门人庞元济继承父业,有丝厂、造纸厂、酱园等,生意极其兴隆。后来,庞元济到上海置业,随带侍从多名。施菊生烧得一手好菜,其妻子心灵手巧,于是相随来到了上海滩。
  一晃十多年,主仆之间感情笃深。1929年,庞夫人突发奇想,想要跟随施氏去黎里乡下走一走。在看到之前施氏住的屋子早已破烂不堪后,庞夫人决定为她在乡下造一幢洋房。
  造房的木材、砖瓦、石灰等,都是由庞家从南浔运来的,工匠也是庞家请的。这些工匠早年为庞家在南浔建房,在建造黎里这座小洋房时熟门熟路的,不到半年就造好了。

  不过关于施家洋房究竟谁建造的,还有另一个版本。说是建造洋房的不是庞元济的媳妇,而是庞元济的儿媳。
  施家夫妇于八年抗战中先后去世。两人育有二女,从小生活在上海。1949年,妹妹去了台湾,姐姐回到黎里,招了女婿,后来洋房的大半卖给了别人。
  整幢施家洋房坐西朝东,沿街大门前有一对四方细磨石子门柱,左右安坐着两尊石狮,铸铁的大门早已不见踪影。登上三级水泥阶梯,是40平方米的园子,迎面墙上镶嵌着“1929”的字样,述说着它的历史和当年的精美。
  洋房的主体建筑共三进,第一、第二两进以厢楼沟通,建成了走马堂楼的形式。西边是一平屋,作为厨房,屋面是平台,作为晒台。总体风格属于西式洋房,但实际上,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。
  除了两座门楼和外墙外,整个建筑还是中国传统样式。楼顶铺的瓦以及滴水的瓦当,能看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。石狮子和走马楼,也是中式的。
  经历了风风雨雨,第一进门楼上的装饰花纹已大部分不存在,但是从房子的细节处慢慢品鉴辨别,仍旧能看出过往建造时的精巧用心。


徐达源故居

  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(老医院弄)之间有一幢八进深的大宅,此宅即是徐达源故居。

  徐达源(1767——1846),字岷江,一字无际,号山民,别号小峨山人,黎里镇人,初由太学候选取为布政使理问改任翰林院待诏(清代布政使为总督、巡抚的属官,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,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;理问为布政使司直属官员之一,掌勘核刑名诉讼;待诏为翰林院属官,执掌校对章疏文史)。徐达源为人豁达淡泊,看轻仕途,任翰林院待诏一年后即返故里闭门著述,与当时的经学家、文学家洪亮吉、文学家法式善等成莫逆之交。他工诗文,善绘画,所画墨梅“简老疏古”,山水小幅亦有独特风格。
  清乾隆五十年(1785),著名诗人、号为随园老人的袁枚来徐达源家小住,徐氏夫妇均拜其为师,双双成为随园弟子。徐达源著有《黎里镇志》、《吴郡甫里人物传》、《涧上草堂纪略》等,并刻有著名的《紫藤花馆藏帖》。现浙江南浔小莲庄长廊壁间嵌有这《紫藤花馆藏帖》刻石31方,为徐达源与刘墉、法式善、袁枚、梁同书、王文治、赵翼、阮元、伊秉绶、洪亮吉等20余位著名文人学士往来投赠之篇章、尺牍等,于清嘉庆十六年(1811)秋勒石,同治十一年(1872)春,南浔富豪周昌富途经黎里,在一古董商处用重金购得,置于自家花园“怡园”内,在其晚年,这批刻石又归小莲庄刘氏所有。《紫藤花馆藏帖》的拓本也曾流传至日本,藏于圣庙之中。
  徐达源之妻为吴琼仙(1768——1803),字子佩,号珊珊,平望镇人,幼年在家塾读书。婚后,与夫感情甚笃,她工诗书,擅绘画,其诗风格清新,著有《写韵楼诗集》、《双巢翡翠阁小札》。可惜的是,她于36岁即殁,殁后,曾刻其画像、诗篇于石上,筑于平望莺脰湖中的平波台上,供后人瞻仰。
  徐达源故居的第三进名为写韵楼,即是当年吴琼仙的书斋,现从西蔡家弄(老医院弄)出进。该楼为一楼厅,面积108平方米,高爽明亮,厅前为一庭院,院中原有砖雕门楼、花台等,现存有半残的漏窗一个,其两边云彩、上下四只蝙蝠尚在。望着楼前褐黑色的长窗和楼侧青灰色的高墙,望着院中那一盆盆花草,眼前依稀浮现出当年“写韵帘垂碧柳阴”的情景。就是在这座写韵楼里,吴琼仙写下了许多诗篇。“湖光十里碧粼粼,画出江南二月春。逢着桃花侬要问,此中可有避秦人”、“近水人家先得月,垂杨时节未闻莺。徐忱旧馆分明是,何处东风第一人”等佳句脍炙人口,流传颇广。

  吴琼仙逝世后,《写韵楼诗集》予以刻印面世,当时诗坛不少名人为其题咏,留有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”等名句的清代文学家、史学家赵翼题曰:“一卷兰苕点笔成,清才值得被它卿。若非萧史亲传出,谁识秦楼引凤声。”“靧桃咏絮也清新,未便能惊贺季真。今日麻姑坛下拜,始知世有女仙人。”洪亮吉题曰:“人间奇福都曾占,郎是兰成,妾是双成,读书敲诗岁屡更。三生慧业终难昧,写韵前生,用韵今生,尚剩灵根付再生……”杨复吉题曰:“九天咳唾,珠玉随风堕。引凤箫吹锦瑟和,领取绿窗清课。 彩鸾写韵家风,闺房秀出江东。何以南州都讲,西河一瓣香供。”……
吴琼仙写出《写韵楼诗集》后,也使写韵楼成了黎里的一大名胜,文人们到了这里,便会诗情喷涌,赵筠作了《雨后登写韵楼作》:“众绿纳窗里,湿烟浮远村。春酣万家梦,云卫一楼尊。旧句笼纱澹,奇书对酒温。不禁枨触在,鸿雪信前痕。”郭氏作了《过写韵楼风壁间画兰团扇有怀珊珊夫人》:“含墨空斋有所思,瑶华何处寄相思。露条雨叶江皋路,愁绝烟螺澹扫时。”……
  徐达源故居的第五进即是新咏楼,为当年徐达源所居,现从西徐家弄出进。该楼为三开间带两厢楼,九扇落地花格长窗一字儿排开,长窗裙板上雕刻着各种图案,楼前为一石板天井,天井里花木葱绿,南侧矗立着一座砖雕门楼,门额四字在“文革”中被凿掉,但仍能依稀辨识,是为“兰桂俱芳”。过去,新咏楼与写韵楼一样,也是黎里的一大名胜,因此,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吟咏此楼的诗篇,清光绪年间刻印的《黎里续志》上刊有周霁写的《过新咏楼即事同秋士竹书作》:“楼居咫尺断尘缘,到及新晴二月天。水鹁鸪啼平野树,竹笆篱巢隔溪烟。好诗喜自无心得,小别愁从见面牵。相对莫嫌仍故我,急沽村酒醉花前。”从诗中,可看出新咏楼实是一个赏花、饮酒、吟诗的佳地,怪不得徐达源在这里作出了许多诗篇,写出了不少地方志书。

凌太常祠

  在黎里古镇西栅北岸43号,望平桥北堍,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凌太常祠,五百多年来,屡坍屡建,迭经兴废。新中国成立后,此祠作为公产收归国有,黎里房管所安排成居民住宅。现在凌太常祠保存坐北朝南两进,前一进四开间平屋,后一进楼房,面阔三间9.3米,进深5.5米,硬山顶,配有东西厢楼。西厢房原厢楼还在,扩建成一幢钢筋水泥楼房,东厢楼基本保存,墙壁间镶嵌有一方同治十一年(1872)镌刻的《严禁污渎神灵记碑》。1988年3月,黎里镇文保所将此祠定为镇级文物控制单位,2007年,再次确定为全国文物普查点。

  凌太常祠是祭祀凌信的祠堂。凌信(约1410—1471),字尚义,黎里镇人,少年时期跟随父亲凌显至大兴,入顺天府学攻读,聪慧好学,喜欢浏览山川地理之书,关心国家大事,口才极佳,考得秀才后选为贡生,凭一手中规中矩的楷书,得授中书,不久擢为尚宝卿,为皇帝掌管玉玺、符牌及各类印章。任职期间,继续博览群书,对边陲小国的政治、经济与风俗,了然于胸。明宣德时,擢升太常寺少卿,仍兼尚宝卿。当时,东南边陲安南国王不肯臣服,动辄制造事端,骚扰边境。宣宗命凌信及行人邵震带领使团,出使安南。凌信转达了大明皇帝圣意,向安南王黎灏分析形势,晓以利害,又赏赐国王及妃嫔大批彩帛,凭着三寸之舌,终于使安南王诚心归附,遣使入朝。凌信有业绩,加上书法、文章等才能,终成一朝名臣,事迹采收进《明史•安南列传》,家乡黎里传为美谈。成化七年,凌信逝世,宪宗闻报,特赐祭葬圣谕,凌氏子孙专为建造凌太常祠,勒石纪盛,置备若干祠田,以作合族每年祭祀的开销。
  凌太常祠初建规模无考,崇祯末年重修。由明入清将近百年,祠堂由和尚主持,祀田鬻卖给住持,碑石被游方僧磨掉另作他用。清乾隆六年,里人徐达源斥资重建,次年秋季竣工,保存了旧观。徐达源特邀阳湖洪亮吉撰写了一篇《重修明太常少卿凌公祠墓碑记》,此记,记载了凌信及凌太常祠的来龙去脉,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文献。
  据洪亮吉所记,又加凌信后裔及黎里老前辈口耳相传,基本得到凌太常祠原有规模、陈设及其功用。
  祠堂前后共三进,面向市河建有一座宽阔的淌水河桥,第一进三开间门面,正中一间为大门及通道,左右两个耳房,第二进五开间,第三进为三开间楼房,四周圈以围墙。祠堂后面是凌信及其父亲凌显坟墓。第二进主要用于族中聚会议事、宴饮与“散胙”。宴饮,较为隆重的祭祀礼仪举行完毕,大多举办酒宴;散胙,每月初一月半供奉祖先的时果、面食、糕点等祭品,祭后分享。凌信坟墓祠堂合在一处,族人清明前夕的墓祭(黎里扫墓往往都在清明前十日进行)与清明节祠祭较为方便,祭祀隆重而盛大。此外,中元(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半,黎里称为“鬼节”)和冬至两节的祭祀也较为盛大。由凌氏后裔轮流主祭,轮到值年的一房,收取祭田租米,需要置办金纸、锡箔、香烛等物,还需备办酒席,少则五七桌,多则十余桌,甚至办成流水酒席,即坐满开席,吃毕走人,翻台再次办席。
  第三进楼下为享堂,即祭厅。正中一个石制供台,上面是凌信及其夫人神主牌位,左侧配享凌信父母牌位。堂上有“文献芳型”匾,由吴江教谕江轶群题,邑人杨观吉书;右侧竖有“使星槎”额,由洪亮吉题并篆书。文献,指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人;芳型,流芳百世的典范,这里赞扬凌信其人。使星槎,典出张华《博物志》,本指往来于天河中的木筏,当年凌信出使安南,走的是海上航道,乘坐的是海船。
  第三进楼上有匾额“宝纶阁”,宝纶阁内的紫檀木宝盒内珍藏着皇帝的圣旨、诏书和诏命,此类圣物也称纶旨、纶书、纶命,凌太常祠别称宝纶庵,即由此而来。上文谈到成化七年,凌信去世,宪宗有赐谕祭葬之文,还有凌信奉诏赴安南的诏书;凌信父亲凌显考授大兴县丞,有晋升工部主事的皇帝敕命,又有因儿子凌信而赠尚宝司丞的敕命;凌信夫人赠封诰命夫人的诰命。这里的敕命与诰命,有分当,五品以上称诰命,六品以下称敕命。凌信太常寺少卿,正四品;凌显工部主事,正六品。宝纶阁上,特制了好几排大橱,迭放着好几口香樟木官箱,收藏着凌氏族谱,凌信的多种墨宝、书籍,大大小小数十个罗盘,凌显、凌信父子的官服,玉版,使用过的笔墨纸砚及印章珍玩,历年搜罗所得到名家书画、折扇,还有安南国王赠送的犀角、象牙和上好沉香。每逢祭祀之日,祭厅供台奉上御赐宝物,按长幼尊卑,顶礼膜拜。黎里每年“中秋显宝”(参见古吴轩出版社2013年5月《古镇黎里》350页《中秋显宝》)时节,同样供出御赐珍物以及宝纶阁内的种种收藏,供四乡民众前来赏宝。
  可惜年深月久,宝纶阁上的宝物都已不存,独有左宗棠赞扬凌信而撰写的对联,至今保存完好。且看此联:文高九能道重三物,风宣八节气备四时。落款:左宗棠,钤有二枚印章,阳文:大学士章;阴文:青宫太保愙靖伯。
  左宗堂平定新疆,外交与军事兼使,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为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个个砝码。当时嵩武军首领张曜多次向左氏谈及黎里同乡凌信,左氏认为,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,于是提笔写下了上述对联。对联没有签署年月,凭印章:“大学士章”、“青宫太保愙靖伯”,可以初步判定,撰写于1875年。凌信后裔得到联语,制成楹联,悬挂在享堂金柱上。“文革”中,听得造反派即将前往凌太常祠,黎里第一任文保所所长殷安如将它扛回了文保所,珍藏至今。
  徐达源《黎里志》印行后93年,又有蔡丙祈《黎里续志》,续载了凌太常祠:道光十七年(1837),裔孙凌环、凌昙等再次重修凌太常祠;咸丰十年(1860)祠堂毁于寇,同治十年(1871)裔孙凌大咸等重建。凌太常祠面南沿河,晚清时期,祠堂东边居民日益稠密,沿河需要开辟通道,于是凌太常祠第一二两进的庭院被打通,没几年,第一进被拆除,民国年间,第二进五开间东边一间也被拆掉,用以加阔祠东南北向的通道。
  从同治十年重建,到现在已经过去140多年,就现在凌太常祠留存的建筑来看,它的型制规模、结构框架及至石础门窗,古风依然,保存着明代建筑的特点。目前,黎里古镇正在保护开发,凌太常祠当会整修重建并进行相应的文化陈列。
主页 在线预订 智游黎里 在线投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