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里廊棚

 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诗中有“长廊三里覆,无须垫角巾”之句,描述的就是黎里长长的廊棚。黎里老街的店家为聚人气、揽生意,在店门前搭建简单的木架构,落地柱,柱架梁,梁钉椽,上覆砖瓦,给顾客提供驻足处,是为廊棚。老街上岸、下岸和镇西横街,全搭建廊棚,长度1900余米。老街的廊棚,介于店堂与市河之间,虽不是固定的活动场所,可里人上街、商旅出行时,全靠它避风挡雨遮太阳,路人经行停歇自如。老街廊棚还有代替民居入口门廊的作用,既省却土木工筑之累,又获入宅登堂的从容自在,一举两得。

黎里廊棚

  黎里河岸两旁古民居错落长三华里余,廊棚相接几近围绕首尾。镇上有俗语:“晴天不打伞,雨天不湿鞋。”

历史悠久,传说故事
  黎里最早的廊棚,在南宋中期就出现了。“长廊三里覆,无须垫角巾。”诗人袁枚的诗句描述了黎里廊棚之多。廊棚是黎里的特色,其结构在古镇中较为罕见。
  关于廊棚的起源要追溯到历史上的“靖康之变”。因为这场“国难”,导致很多北方的民众南下,其中山东枣庄的果农王双五南逃到了黎里定居,做起水果生意。后来枣庄一带闹饥荒,王家老乡纷纷南下避难。王记水果行容纳不了那么多人,于是,王家用稻草打了十多番草荐,支起竹竿,搭起一个挡风遮雨的斜披。女的睡屋内,男的睡屋外。
  因为有了这草荐之后,王记水果的生意好得出奇,后来王家将草荐毛竹换成了砖木廊棚,更加聚人气了。黎里镇很多店铺效仿,在自家店面门前增建廊棚。综合江南古建遗留,黎里古镇简易廊棚在南宋产生,到了元代骑楼和过街楼问世。

形制多样,结构各异
  黑瓦盖顶,沿河而建,廊棚成为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。绵延不断的廊棚触发人的思古悠情,漫步廊棚下总有一些怀旧的心情会涌上心头。别小看这廊棚,它还有不同的分类,主要有披檐式、人字形、骑楼式、过街楼式。披檐式是单坡;人字式则是双坡;骑楼式则是在廊棚屋面上再建楼房;过街式习称“街从宅中过”,芦墟沈氏过街楼便是典型。
   从廊棚的结构和细节,还能分别一户人家的身份地位。旧时有钱人家的廊棚均为砖木结构,其间最为出色的,还会嵌入雕刻花纹,以显示其不俗的品味与显赫的家世。

烟雨廊棚,诗情画意
  廊棚最初的存在便是为了遮雨,因为江南雨水多,有了廊棚即便出门忘记带伞,也能在下面躲雨。烟雨长廊由此而来。以前的黎里,到了下雨天游遍整个镇都不需要打伞,皆因这廊棚。
   与老街上众多的明清建筑交错在一起,廊棚显得更别具风韵。尤其是下雨天,雨水打在廊棚上,人在廊棚下漫步,听着叮叮咚咚雨水滴落的声音,格外悦耳动听。屋檐边,或是斜风细雨缠缠绵绵,或是雨水连成珠串,晶莹剔透地挂落,站立在廊棚下远望对岸,景致变得朦胧而诗意。
  烟雨江南确是因为这廊棚的存在而楚楚动人了许多。晴天,廊棚还可以用来遮阳,行走在其中的人们,可以不疾不徐地慢慢走、慢慢逛。难怪,黎里生活节奏舒缓,原来也与这廊棚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。
主页 在线预订 智游黎里 在线投诉